浮标顺利回收甲板。
2月29日9时,“海洋六号”船完成今年首航环评航段的浮标任务,靠泊广州海洋地质码头。
在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抑制,全国上下吹响复工复产号角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经过周密部署,一边科学有效防控疫情,一边各部门通力合作,积极采取船舶和人员防控、船舶备航、航前隔离等一系列措施,逐步恢复海上调查工作。
2月上旬,“海洋六号”接到任务后,调查部全面开展防疫和备航工作。备航期间,船舶开启“空调关闭回风,只进新空气”的通风模式,人员按照“少聚集、勤通风、戴口罩、勤洗手”的方式工作生活。起航前,参加调查任务的技术人员到广州市指定医疗检查机构进行健康检查,按规定居家隔离期满后,再到定点酒店或船舶进行了为期7天的封闭隔离观察。2月25日,集中隔离期满后,全体参航人员身体无疑似感染症状,返回“海洋六号”。
2月25日上午,“海洋六号”开赴南海北部工区执行环评调查任务,成为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今年第二艘起航执行任务的调查船。
“海洋六号”本航段的任务是环评浮标的打捞、维护和投放。2月26日早上抵达工区后,调查作业人员便争分夺秒利用好天气开始工作。
早上8时许,值班驾驶员根据岸基提供的浮标位置,准确、快速寻找到漂浮的黄色浮标。随后,船长亲自操纵船舶缓慢靠近浮标。通过望远镜观察,确定浮标周边没有障碍物后,船长下令回收浮标。
回收浮标绳。
虽然是首次打捞如此庞大的浮标设备,但整个回收过程,并没有遇到很大困难。这归功于“海洋六号”调查部养成的良好作业习惯,每次遇到大型作业前,技术负责人、部门长都会召集后甲板作业人员,认真开展航前操作技术培训,让大家熟悉浮标的打捞、拼接、布放工作等工作流程,积累了丰富的捞标作业经验。
大约9时许,首套浮标顺利打捞上甲板。接下来是水下缆绳打捞。抵达浮标点后,后甲板作业人员释放下连接缆绳。20多分钟后,橙色的浮球和白色的缆绳浮出水面。可是,几串缆绳和两串浮球混在一起,非常散乱,容易缠绞到螺旋桨,船只不好靠近。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终于,第三次顺利靠近了浮球少的一端,成功勾住了浮球,然后调整艏向,慢速向前回收缆绳。
经过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密切配合,浮标和连接绳顺利回收。
接下来,后甲板人员在浮标技术工程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投放新浮标的各项准备工作:吊装水泥重块、浮球、铁链,连接浮标。16时30分,后甲板开始投放浮标。作业人员提前选择在投放点的下风背流方向约6公里处,按照程序先放黄色观测浮标,再放浮标绳,最后放水泥重块。经过两个半小时的努力,终于将大型浮标观测设备成功投放到预定位置。
合力布放浮标。
海上气象瞬息万变。2月27日早上,冷空气比预报提前入海,工区海域刮起6~7级大风,浪高超过3米。如此恶劣的海况不具备捞标条件,只好暂停作业原地等待。船长召集技术负责人、部门长商议应急方案,并通过传真向陆地项目组申请调整作业方案。
船长凭经验判断,冷空气下海,最快也要到2月29日海况才会好转,可如果等到29日再捞标的话,必然影响后续航段的任务。为了赢取时间,只能启动应急预案,取消打捞浮标绳的计划,在原址附近选择投放点布放浮标设备,这样对海况的要求相对没那么高。陆地项目组收到船上的传真后,经过紧急协商,同意了船上的预案。
于是,船上立即进行第二套浮标设备的组装工作。17时许,后甲板开始布放浮标。顶着风浪,“海洋六号”慢速朝站位点航行。驾驶员尽量保持船的平稳,以便后甲板作业。尽管海况较差,但作业人员凭借第一套浮标的布放经验,经过3个小时的努力把第二套浮标成功投放海中。陆地监测人员反馈,浮标位置正常,工作正常。
随后,“海洋六号”撤离工区,顶着风浪返航。由于海况恶劣,涌浪大,如果按原航线返航,船横摇得厉害。船长果断决定先顶风浪、后顺风浪折线航行,减少船舶摇摆和上浪频率,确保航行安全。
经过一夜颠簸,2月28日早上,“海洋六号”终于抵达岸边浅水区域的转向点。此时,涌浪明显小很多,“海洋六号”改为顺风浪航行,傍晚时分抵达泥洲头锚地。
“海洋六号”靠泊后,立即进行了人员轮换、油料补给和设备维修工作,3月1日再次起航赴西太平洋执行新的调查任务。
责任编辑:苏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