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巍巍太行山的怀抱里,星辰般散落着无数大大小小的村庄,每一个村庄都有着历史的印记、文化的积淀、乡愁的凝结,都值得我们去挖掘鉴赏,品味历史的苍桑!
涉县深处太行山腹地,这样的村庄比比皆是,而承载的历史和文化各有千秋!
从县城沿清漳河西上二十余里至辽城乡塔庄村,沿沟峪南行十多里,过半峧、活水峧村而达谷底,右岸山坡上,静静地坐落着一个小山村——峪里村。
一座古朴宁静的山村
峪里村崇山环抱,崭岩崔崒,四望峻峰峭岭,谷幽涧深,东西高山耸立,势危若倾,胁迫挤压着空间。先民择阳而居,立村于西北缓坡。村落紧凑,南北就势延伸。梯田层列,上下奋力拓垦。一代代人遵天道,循人道,与自然和谐相处,并为改造自然而不懈努力。
深山立村多与天灾人祸关联,皆因趋避而来。峪里立村时间虽无考证,但从现存的十一块明清和民国碑记及其它鳞爪物证中推测,当始于元末明初。相传为本县南庄一郝姓风水先生堪舆至此,择得吉地,随携家人安身立舍,后因逃灾避难陆续从不同地方迁入者达十六家,不同姓氏者十数,虽杂姓而居,然和谐相融。各自择穴建宅,分枝散叶,形成今日刘、李、卢、牛四大姓,十余小姓,繁衍430户,户籍人口1287人,在如此深山古村达千口以上的,实不多见。
村庄以一条南北向主街为中轴线,上下次第扩展。轴线两端各有石券门阁卫护,村东有过街阁一座,西为靠山,曰大寨山。三个石券门为旧时村民出入村寨要冲,势若城门,有护村防盗拒匪之效,兼具藏风聚气、招财纳福之能。时久人丁兴旺,民居突破旧制。居舍随势而建,皆为传统四合院格式,以砖石坯瓦结构较多,而以家境不同体现不同风格。富宅多上下院,盛者连门三进院落。如牛家大院,门前拴马桩、上马石尤在,木雕隔扇、砖雕门楼体现着庄主的富裕庄严。院落建筑布局整齐,结构合理,风格独特,精湛的石刻砖雕图文并茂,寓意故事砥励后人,有山西民居痕迹。普通民居多石头房、土坯房结构,还有尚存的10座石窑洞,古宅庙宇公设多在旧制范围内。街巷形态完整,因时代变迁,石板主街道已为水泥路面代替,保持传统风貌的卵石街巷有李张牛刘四家胡同。各街巷高低错落,纵横交织。光滑的卵石路面上浸洇着先人的汗水,回荡着百年沉重的脚步声。砖石泥瓦揭示着贫富更迭,高下宽窄彰显着家族盛衰。各时期嵌入式发展的不同风格民居,形成新旧杂陈的建筑格局,漫延着时代更替的信息,澎湃着社会新旧思潮激荡的回音。以古戏院、关帝庙、三官庙、文昌阁、圣泉寺为代表的公设寺庙凝聚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寄托,于时光磨损中维护着历史的进程。在村庄和寺庙建设过程中,先哲们深谙绿化、环境、人居的辩证关系,房前屋后、庭院道旁植树种花,六百岁的老槐树、五百年的皂角树枝繁叶茂,见证着历史的苍桑。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鳞次栉比,远望俨然。
村落深山而静谧,人处幽境而恬然。坡峰山巅松柏滴翠,岗峦丘壑景物流光。感日月轮回,春秋更替,景色变幻,异彩纷呈,一年四季美景如画。春山眉黛,波目望远,连翘花开,妍黄如钿。东坡果园花海半山,桃媚杏艳,梨瘦樱肥,苹娇棠欢。鸟鸣深谷,犬吠村前,驻足村阜,登陂高山,俯仰之间,悦目怡然;夏不入山,暑滞峪前,草茂林丰,绿盖擎天。左右沟壑,深邃去远,落涧成溪,集水成潭,汇流环抱于村前,穿烟柳北逝而入漳湾。桃园古民,缘荫就石,啮鸡啖黍,畅言掌故先贤。闹市骚客,结伴于幽谷,把酒临流,品茗论道,无忌朝纲诽言;秋色丰腴,景随时迁。山花烂漫,稷菽熟稔,秋高气爽,闲云悠淡,霜笔露墨,层林尽染,槐杨柿柳,荆栌百草,色彩斑斓;凛冬风冽,摧草折花,枯枝寒鸦,肃穆萧杀,待梨花摇落,看冰封长河,雪满群山,雾淞树挂,悬刃檐岩,银装素裹世界,冰雪自成奇观。
一道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长廊
历史是文化的积淀与延续,文化是历史的凝炼和提升,从图腾到信仰而形成的信仰文化是最原始质朴的民俗文化底蕴。在峪里村,你看到的不仅仅是自然的宁静与绚丽,更多的是历史文化的内涵与继承。释、道、儒文化在这里得到荟萃交融,贯穿着“仁爱、忠诚、善良、信义”的精神主线。从村北到村南,从村上到村下,点缀着阁庙台榭,陈列着断碑残垣,在百年香火延祀中,熏陶着历史的印记。
在护村三券门洞上皆有神庙建筑。北门券的观音阁,送子娘娘慈心善念,把手中的子女一个个送给那些虔诚的祷告者,满足着村民对人丁兴旺的千年祝愿;南门券的文昌君不时点化着莘莘学子,给他们以智慧和力量,激励着一代代人对文化的追求与渴望;东门阁上供奉的八腊神是北方少见的祭祀神,又名驱蝗神,相传为宋时武将刘猛,驻江淮间带领百姓驱蝗,死后尊奉为神,主管虫灾治理,是人们对驱灾灭虫有功之臣的敬仰,用最质朴的方式表达风调雨顺、丰衣足食的美好心愿。
位于中轴线偏北的关帝庙是村里最大的神庙建筑,四合院内主殿坐北向南,殿内关帝塑像威武庄严,捻须阅《春秋》,豪气冲云天。周昌关平两旁侍奉,青龙偃月刀正气凛然,壁上彩绘关公一生故事精典,顿有身临其境之感。门楹“精忠无双”四字熠熠生辉,是人们对关公精神的敬仰美赞,潜移默化形成了村民忠义侠武的品德风范。
关帝庙南面不远的三官大帝庙是道教尊奉的天地水三位天神,上元天官掌天文,主赐福。中元地官制地理,主赦罪。下元水官治水利,主解厄。凸显历代村民在谋求生存和幸福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敬畏和祈求。其前墙基石上雕刻的猴子悟道成佛故事,神情并茂,一众人等久观细思方解。
戏院是一个村公共文化的重要场所,峪里村的戏院是现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建筑文化设施,位于村中心平阔地带,内外占地约五亩,初建年代无考。砖石砌就的门楼上雕刻着石质楹联,上联“得山水清气”,下联“极天地大观”,门楣横联“登仁寿域”。按规制,戏楼坐南面北,为两层建筑,上一层为院内戏台,下一层院外开门,为村公用仓房。戏台在院内占地5米多宽的基础上外延3米,以7根方40公分整条石柱撑起,形成8米方正舞台空间。台基为凿面青石砌就,高约1.5米。主建筑前墙青砖,三面土坯砖柱。两耳房院内开窗,窗楣上方各砌砖池,分别镌书“宣传政治精神”“实现共产主义”,当为八路军一二九师进驻涉县、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时所书。北房清代砖木结构建筑完好,为旧时村议事之所。门前正对戏台有一3米见方砖石平台,三面五层台阶,台中央有一架设顶篷的莲花雕刻载柱石,作为“男女授受不亲”时代的妇女看台保存至今。
此外,“一间十六梁”的过街阁建筑,以及“四梁八柱、六檀出檩、五脊滚龙、重檐斗拱”的圣泉寺建筑等,无不展现着峪里村古代建筑文化的风采。
一部传说与故事叠加的史书
古朴的信仰奠定了精神的基础,衍生了古老而美丽的传说,诞生了一系列动人的故事,延续着一地的精神流芳。峪里村也有一部传说与故事叠加的村史值得追述。
传说与峪里村相邻的黎城县楸树垣村,不知何年,出现黑白两匹野马常常下山啃食踩踏田禾,民忿而驱之,追至峪里村桑池化而为龙,翻过村后大寨山西去。峪里村有好事者循龙踪至东涧,发现一山洞泉涌而出。涧内流水潺潺,云雾缭绕;崖畔古柏仙风,芳草萋萋;林中麋鹿徜徉,百鸟和鸣。峪民知龙归故渊,王霸山川,遂跪拜祷告而归。
二龙在此潜心修炼,学会行云布雨,感念峪里人相救之恩,旱施雨露,较他村为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人奉为龙王之神,遂将农历七月初五定为接龙王日,各族姓出一执事,依次按年轮值,迎回龙王祭祀。每年此日,户出男丁一人,结队着黄巾红衫绿裤,二人手持三眼铳开道,鼓钹铙瑟诸般乐器相随,前后五色旗幡,两壮汉抬轿居中,神汉神婆护轿左右。执事一声呼喊:“接龙王去了”。火铳各放三炮,地动山摇。响器铮鸣,仙乐飘荡。仪仗队沿龙行之道,翻山越岭,到达东涧。于龙洞前摆香案、行三叩九拜之礼,祷敬重殷勤之词,一声“起驾”,点火铳,奏仙乐,迤逦而归。至村,各族男女老幼依序跪拜于桑池周边,接驾龙王归省,戏院唱大戏三天后,隆重送归东涧。
此祭祀仪礼在峪里村延续数百年而不衰,成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尊德敬善、崇文重武是峪里人祖辈流传的良俗,不断激起璀璨的浪花,历史记忆中的真实故事历久弥香。
明朝大顺年间峪里人马文斌,官居浙江府尹,为官清廉,嫉恶如仇,体恤民情,深受百姓爱戴。因惩办太师之子,被诬欺君犯上,满门操斩,其幼子被 老家人携逃山西,后官居兵部尚书之职,回籍返乡必绕道峪里,歇息一日,上坟祭祖,修桥补路,眷顾乡梓。村民为纪念马尚书,将其经过的大道改为官道,名称延续至今。
峪里村牛氏族中第11代传人牛贵,从小家境贫穷,然其朴诚仁厚,常常饿着肚子也要把饭菜赠送饥人。一日晨起早出,在大路边拾遗银百两,寻人告示认领,原物归还。官府对其品行大加赞扬,赠匾嘉奖。数月后他又在去县城的路上拾到银两,数额极大,时久不得失主认领,于是雇佣石匠、人役在村里建桥五座,惠及乡邻,传颂至今。
清末民初村人卢思,自幼聪慧尚武,他不求做官显荣,但得一方平安。村里有一恶痞,好逸恶劳,专伺偷鸡摸狗,深受乡人憎恨,村民对其敢怒不敢言。卢思闻之,蹑其影踪,现场抓获,取得罪证,扑翻在地,训斥教育,令其幡然悔悟,重新做人,自此村里安平祥和。如今在卢思曾经居住的房墙上,仍置放着他习武时使用的带有标志的演武石。
一条湮没在时空里的古商道
村上一条古道经过两石券门直通南北,向北至半峧沿谷底出峪通往山外世界,向南越冀晋界达黎城县境。两青石拱券阁楼为清乾隆年间所建,所用青石皆精雕细凿,券洞宽不及3米,仅供人马驮队通行。其上为祭拜神阁,北阁拜观音,南阁祭文昌。北石券阳楣镌刻“恁么也”,阴楣石书“大岗”。南券阳楣书“长蛇”,阴楣书“文曲阁”。
崇山峻岭限制了山西人货向华北及南方的流通,沟峪关隘相连的道路就成为其出入的商道。古晋赵之间,除了越过高阳关的黎涉大道,还有多条分支小道,而经过峪里村的这条商道就是其中之一,迁延至清时为盛。站在村北阁远望,依稀可见石门铁路大桥,山外景色入眼底;南阁眺视,山路蜿蜒没入大山深处,爬脊过隘达黎境。此时此刻,耳畔仿佛回荡起清脆的驼铃声,车马经过的辘辘声,赶脚人的吆喝声,搅起的鸡鸣狗吠声,打破了晨曦中村庄的宁静。恍惚看到一行行的商队,满载着粮食棉麻、山货煤炭、烧缸瓦盆,在曙光中匆匆北去,出峪口,涉漳水,或在索堡集上歇脚兜售,或在涉县城倾销回购,或远走武安邯郸,甚或挺进江南,也有运向预约的财门大户;夕阳下,回返的商队载着大米白面、洋布盐巴、茶叶瓷器、铁器农具,带着外面现代文明的气息,迤逦南行,隐没于绿野苍山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步修建改造了309国道、青兰高速、阳涉电气化铁路,开放、拓展了山西东南大门,各峪沟的小商道渐渐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之中,峪里村上的古商道也早已改到了村前的谷底。上世纪末,有逐利者为逃避晋煤外运出境费,曾利用这条古商道避卡偷运,但只是昙花一现。代之而起的对外招商引资,吸引着山外客商对山区资源的开发。前些年在地方政府支持帮助下,将这条古商道拓宽为16米的柏油大道。商道复兴,古道新机,相信不久的将来,这条商道会为峪里及沿线村庄的繁荣再添异彩。
一个追逐幸福的时代之梦
改革开放以来,峪里村打破思想的禁锢,继承先辈的智慧和奋斗精神,有人走出去学习、创业,抢占市场先机,通过商贸流通、建筑运输富了起来;有人凭着自己的学识,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在不同的行业里贡献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时向家乡传递着山外的文明信息;大部分人扎根故土,在山水土地上做文章,在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宏图下,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园区化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积极寻求走向美好明天的奋斗之路。
峪里村旅游资源丰富,秀美的山水、淳朴的民风、厚重的历史,成为旅游开发的先决条件。圣泉沟葱郁的植被,潺潺的流水,石壁上形态各异的露天石钟乳,清泉洞前的石牛饮水,险峻狭谷中的井渠,沟壑崖畔的千年松柏,山巅的上百种自然野生名贵中草药,遍布山野的花草,到处弥漫着清新的空气。怡美的环境,成为休闲、避暑、旅游之地。2014年北京钟鼓乐有限公司着手谋划投资兴建“圣泉山风景旅游区”进行开发。
村支书李彦明是最早走出峪里到县城闯世界的,前几年,他放弃了一年几十万的收入,回乡创业,主动承包东坡200亩荒山,建成苹果桃李的花果山,坡上种植连翘药材,为村民探出了致富之路。村里800亩的核桃园区套种了天然无公害的中药材和谷子、大豆等特色小杂粮,企盼着山外更多的资本投入。去年招商引进的华北地区最大的代祖鸡养殖厂分厂落地村南山坡,目前正在申报的河北省传统村落项目不日将落地建设,更多的招商项目将不断涌进这沸腾的群山。
尊老敬贤是峪里村世代传承、生生不息的古风美德,在与乡村振兴的历史衔接中得到自然融合。村里自发建立的敬老院,占地3亩,有二十多个房间,与刘玉荣创办的全县最大的民营养老机构结合,引进先进的养老服务理念,就地培养养老服务管理人才,以优质高效服务接纳周边乡村26位老人,包括邻近山西村庄的两位老人。开创了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探索养老下乡、突破地域限制的新思路。
峪里村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摇篮,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了一批有志青年,有1950年9月受到毛主席接见的赴京参加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大会的村副主任魏小捧;有现任中德文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秘书长、天津市历史与未来研究会理事长、美国黄兴基金会研究员的南开大学历史教授李喜所,在他重点研究的中国近代史领域发表专著70余部;有任职新疆博乐县委书记的牛一平等佼佼者。他们是峪里的骄傲,是山沟沟里飞出的金凤凰,是后辈们的榜样,续写着峪里的辉煌,催生着奋进的力量。
峪里的明天更美好!(牛真良)
责任编辑:苏树芳